一、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的三级数据模式中包括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对所有用户的数据进行综合抽象而得到的统一的全局数据视图;外模式是对各个用户或程序所涉及到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特征的描述,是完全按用户自己对数据的需要,站在局部的角度进行设计的;内模式是对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
优点: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能够保证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整体性和共享性,也保证数据具有较高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缺点:
(1)系统的通用性差,程序代码的可重复使用率低。由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基础是数据模型,而由三级数据模式构成的数据模型直接针对管理对象,所以应用系统也只能管理预定的对象,系统的通用性较差,程序代码不可重复使用。目前已经运行和仍在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尽管它们的管理对象和数据模型有许多相近之处,但相互之间却不能取而代之,因此,引发了大量,低层次,重复性软件的开发问题。
(2)系统和外模式之间存在紧密依赖关系,导致系统运行维护代价高。由于程序和外模式的依赖关系很强,当数据的外模式发生变化时,就必须修改相关的应用程序,以适应用户视图的变化。这样,数据库应用系统需要经常更改程序代码,加大了维护工作量。
(3)依靠程序进行数据调用和功能控制,系统复杂度高。由于缺少一个凌驾于管理对象的数据模型和操作模型之上的控制机制,特别是对那些数据模型,操作模型及其相互联系复杂的管理对象,依靠程序直接进行功能控制和数据调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会非常困难。当系统功能模块或调用关系变动时,需要直接修改程序。
二、试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一、模式(Schema) 定义: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理解:
①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② 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
三、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1)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者用户模式(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2)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
(3)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为了能够在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四、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内模式有几个?
在数据库中,模式与内模式只可以有一个,而外模式可以有多个。
五、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是指什么?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和优点如下:
(1)模式: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或概念模式。
优点: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2)外模式:外模式也称用户模式。
优点: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3)内模式: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
优点: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六、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的方法
其目的有:
① 为了减少数据冗余,实现数据共享;
② 为了提高存取效率,改善性能
七、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哪些?
数据库领域公认的标准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它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有效地组织、管理数据,提高了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八、深入解析: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及其作用
在数据库中,三级模式指的是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这三个模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抽象层次,用于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的表示方式。它们在数据库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应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为用户模式,它是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的部分描述,包括了特定用户或应用程序所需的数据视图和数据操作。外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或应用程序的需求而定制,从而实现了数据的个性化呈现和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通过外模式,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和操作,而不必关心数据存储的物理结构和实现细节。
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也被称为全局模式,它是整个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描述,是所有用户共享的数据视图。概念模式定义了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安全性规定。通过概念模式,数据库管理员可以统一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结构,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操纵接口。
内模式
内模式也被称为存储模式,它是数据库中数据存储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的描述,和计算机系统的存储方式和结构密切相关。内模式定义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组织方式、存储记录的格式和存取路径,以及数据的索引方式和存储空间的分配等细节。通过内模式,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进行优化,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三级模式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抽象,使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外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数据访问接口,概念模式为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提供了一致的描述,而内模式则为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和操作提供了技术细节的支持。通过这种分层的模式,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实现得以清晰地划分和管理,各个层次之间的独立性得以保持,从而实现了数据库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总的来说,三级模式在数据库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合理设计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因此,在数据库设计和应用中,充分理解和合理利用三级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使用体验。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您的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工作有所帮助。
九、不用数据库的优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独立透明性
数据独立性是数据库方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分布透明性指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逻辑分区,不必关心数据物理位置分布的细节,也不必关心重复副本(冗余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同时也不必关心局部场地上数据库支持哪种数据模型。
分布透明性的优点是很明显的.有了分布透明性,用户的应用程序书写起来就如同数据没有分布一样.当数据从一个场地移到另一个场地时不必改写应用程序。当增加某些数据的重复副本时也不必改写应用程序,数据分布的信息由系统存储在数据字典中,用户对非本地数据的访问请求由系统根据数据字典予以解释、转换、传送。
2、集中节点结合
数据库是用户共享的资源在集中式数据库中,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共享数据库的控制是集中的,并设有DBA负责监督和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有两个层次:
一是局部共享,即在局部数据库中存储局部场地上各用户的共享数据,这些数据是本场地用户常用的。
二是全局共享,即在分布式数据库的各个场地也存储可供网中其它场地的用户共享的数据,支持系统中的全局应用。
3、复制透明性
用户不用关心数据库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复制情况,被复制的数据的更新都由系统自动完成。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可以把一个场地的数据复制到其他场地存放,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复制到本地的数据在本地完成分布式操作,避免通过网络传输数据,提高了系统的运行和查询效率。但是对于复制数据的更新操作,就要涉及到对所有复制数据的更新。
4、易于扩展性
在大多数网络环境中,单个数据库服务器最终会不满足使用。如果服务器软件支持透明的水平扩展,那么就可以增加多个服务器来进一步分布数据和分担处理任务
十、数据库为什么要采用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为了能够在系统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模式/内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数据库模式即全局逻辑结构是数据库的中心与关键,它独立于数据库的其他层次。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这是数据库系统内部的系统结构。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分为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多层结构等,这是数据库系统外部的体系结构。